《手造中国》:沉默的脊梁,手造的中国

2022-5-16 18:57|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8| 评论: 0|原作者: 优质专栏UP主文章精选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9-21-52-42-77486682233799-卢诗翰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手造中国》:沉默的脊梁,手造的中国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90424

meta-col

纪录片

view

1492

like

73

comment

11

time

2018-9-21

作者

如树如风

头图

正文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部纪录片,介绍一群人:

《手造中国》,手工瓷器匠人们。

“瓷,源于瓷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千百年来,中国手工瓷匠人们,通过敲打,清洗,配比,风干,火炼等方法和多达72道工序,把大自然赐予的材料,幻化成了新的物质——瓷器。作为中国国家名片,安静而有力地传递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艺。” 

1.水土

成瓷的第一步,是水土交融。

为了将矿石粉身碎骨化成泥,手工瓷器工匠们发明了水碓。水碓不仅解放了人力,还创造出一种现代制泥技术都无法获得的菱形分子泥土,这种泥土韧性好,烧制的瓷器更结实耐用。

詹师傅,就是这样一位水碓制泥工匠,守着水碓,制作着瓷泥,已有三十余年。

同样,他为老客户提供官窑瓷级别的原料,亦有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从未有过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你相信我,我相信你。都要一代代传下去的。”

执着钻研,彼此信任,心怀对自然所赐材料的敬畏之心。

这份敬畏,在水土融合的那一刻,融入了水土,融入了瓷。

水碓制泥工匠,詹师傅

2.器度

瓷泥化为器形,始于拉坯工匠的双手。

24岁的小万,入行十年,已经是坊间小有名气的小件拉坯工匠。

小万的眼神里,有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稳重与内敛。或许是因为,他从不觉得自己的手艺有多么了不起,只是希望靠着这门手艺,养育两个孩子长大。

小件拉坯工匠,小万

不同于小件拉坯,大件拉坯的工作必须由多人来完成。他们不仅要齐心协力对抗几百斤的瓷泥在旋转过程中的阻力,更要用双手去仔细感受泥坯的形状,薄厚,瓷泥内部密度是否均匀等等。

大件拉坯工匠们

拉坯,晾晒,风干,泥坯就到了利坯匠人的手中。

利用各式各样的利坯刀,利坯匠人可以把泥坯修到毫米薄厚。老吴,就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经验,善利薄胎的利坯匠人。

泥坯越薄,离失败的距离也就越近。

“没有一个利薄胎的人,他没破过坯,不能怕。谁都会破,但是通过破了很多,你自己慢慢地肯定会领悟到很多。”

“这不光是利薄的事,薄得还要匀,还要站得住,烧出来还要平整,这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磨练。”

需要长时间磨练的,何止是利坯,何止是制瓷。

“古代的人能做这么好,为什么现在的人做不了呢?因为现在比较浮躁,能静下心来做事的人不多,需要我们这样的人,静下心来,做一点东西。”

这些匠人,或许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却有着对一门手艺,愿意耗费一生去践行的坚韧。

这份器度,在泥坯成型的那一刻,融入了坯体,融入了瓷。

善利薄胎的利坯工匠,老吴

3.画心

能够在装饰匠人手中,披上一身华美外衣的泥坯,无疑是幸运的。

釉下青花画师江姐,喜欢养些花花草草,也喜欢在尚未烧制的泥坯表面,安静地绘制青花图案。

在绘制青花时,想着自己养的花草的形态,几分灵动,几分鲜活,便自然而然地通过江姐稳定的双手与细腻的笔触,流转到泥坯表面。

而也只有匠人内心的宁静,方能使得画笔下的枝条,缠得起,绕得住。

釉下青花画师,江姐

对于有些泥坯而言,完成釉下青花的绘制与烧制,这身华美的外衣,依然没有完成。

在已经完成釉下青花烧制的瓷胎之上,用吸附性更强的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反复复火多次,形成釉上彩和釉下彩争奇斗艳之势,这便是著名的——斗彩瓷。

多一道工序,自然就多一分失败的危险,然而为了追求极致,中国的手工瓷匠人们“工无所不用其极,技无所不用其绝,料无所不用其稀”。

“我们的优势在手工,我们不亚于别人,文化这块,我们也不亚于别人。”

闪耀着光芒的眼睛背后,是一颗画心。

这颗画心,随着一笔一划,融入了青花釉彩,融入了瓷。

釉上新彩画师,赵婷

4.守艺

手工瓷匠人们,将不起眼的泥土化作流传千载享誉世界的瓷,凭借的,是一门门手艺。

“有很多手工瓷匠人,一直精益求精地做一件事,做很久很久,慢慢揣摩,慢慢领悟。手艺,不仅是匠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更是流淌在他们血脉里的执着与坚守。”

而如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这手艺,还守得住么?

做了十多年雕刻瓷器的小黄,还在磨练着自己的手艺。虽然他已经能在泥坯上雕刻出三个层次的立体浮雕。

雕刻瓷器工匠,小黄

小黄出生的村子,曾以立体浮雕闻名乡里,和小黄同时期做雕刻瓷器的人数,一度多达数百。只是,十几年后,就连教过小黄的师父,都转行了。

相比于身边一个个盖房买车的朋友,小黄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车房自不必提,就连吃饭也是毫无油水的青菜和挂面。

但清贫中自有一份执着。

“是因为爱好才做的,越做越喜欢,有的时候晚上做得不想睡觉,停不下来,越做越有劲。”

吃饭都舍不得放油的小黄,买起制瓷的原料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因为他知道,想要做出好的作品,不光要在手艺上不断钻研,在原料上也不能有半点马虎。

“现在的日子苦一点没关系,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慢慢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在我看来,好不好,苦不苦,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一个人追求什么。有人追求盖房买车,有人追求名动天下,还有人,追求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将一门手艺练至圆融。这些追求并没有高下之分,贵贱之别。

只看这份追求,能否换回一份心安。

我想,在小黄做雕刻瓷器做得废寝忘食的时候,他的心,一定是无比安宁的。

而这样的心安,我相信,跟随自己父亲学习瓷用毛笔制笔的小邹,辞去深圳外企工作,回到家乡从制瓷学徒做起的小谭,也一定体会到了。

手艺,守得住么?

守得住。

在很多人向往着热闹喧嚣,灯红酒绿之时,也总会有人,于街头熙攘的人群之中蓦然停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看到择一事终一生的手艺,以及禅定般的生活。

守艺,何止守艺?

守心。

辞去深圳外企工作,回到家乡学习制瓷的小谭

5.薪火

瓷器成型的最后一步,是火。窑火淬炼之下,合格的瓷器,百里挑一。

其他的,淘汰,砸碎,深埋。

可惜么?浪费么?

一次又一次的挥锤,一地又一地的残片,浓缩出的,是一种流传千年依然经得起考验的美丽。凝聚成的,是一个民族精神最鲜明的符号象征。

一炉又一炉的窑火,将一窑又一窑的泥坯,煅烧成一件件瓷器。

薪火,能否相传?

胡师傅把桩的传统柴窑,朱女士厂里的隧道煤窑,恐怕是难以传下去了。

或是因为现代技术冲击,或是由于产业升级。

幸运的是,有些窑火会熄灭,有些窑火则在变革之中,继续熊熊燃烧。

使用天然气燃料与电子测温的气窑,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柴窑,而在关停的传统瓷厂隔壁,老厂房被改建成了充满现代感的陶瓷艺术中心,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陶瓷艺术家。在沉淀千年的文化氛围与历史底蕴包围下,新的血液正在涌入,传统的技艺将被继承,发展,传扬。

其中的关键,或许是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我不能抛弃传统,但是我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那种模式走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新的东西,技术和艺术发展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中国文化这一主线不会脱离。”

手工制瓷匠人,黄老

薪火,能否相传?

郎窑世家的吕师傅,正在把郎窑世家世代守护的秘密,以及祖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厂里新来的大学生。

“我不希望把这些东西失传掉,只要你们有这个缘分,缘分就是努力,缘分就是你做梦都想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

郎窑世家吕师傅,正在传授自己家族烧制郎窑瓷器的秘密

薪火,能否相传?

“前面见古人,后面望来人。我是后来者,还有后来人。”

看看那一件件不断创新的瓷器作品,看看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薪火,早已相传。


 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这些人之中,最默默无闻的,正是手工瓷器匠人这样的劳动人民。他们或许讲不出振聋发聩的大道理,做不出经天纬地的大功绩,写不出流芳千古的鸿篇巨制、锦绣文章。但他们用一双双朴素甚至粗糙的手,造出了一件件至精至美的瓷器。

72道工序,锤炼了我们的精神,浸润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渲染了我们的生活,具象了我们的国家,至今,已逾千年。

沉默的脊梁,手造的中国。

《手造中国》

笔力有限,难书此中真意之万一,希望领略更多瓷器与手工瓷器匠人之美的朋友,还请移步《手造中国》。

相信我,这样优秀的纪录片,一定值得你我抽出一个晚上,安静下来,细细品味,肯定会有所收获。

坚守如树,随性如风,我是专栏UP如树如风。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还望通过关注点赞投币收藏留言来支持我,我会尽力创作更多优质内容,那么,我们下期再见~

《手造中国》视频连接: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12599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