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波西米亚狂想曲》:惊艳的音乐盛宴,最后的演出拯救了一切 标题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31908 meta-col电影 view1694 like41 comment7 time3-27 作者魔鬼的赞歌 头图正文《波西米亚狂想曲》3月22日通过艺联院线引进在国内公映,相比国际版有约4分钟删减,对剧情有些许影响。好在影片主题的演唱会等段落仍然完整,值得去影院感受一番音乐的震撼。 作为一部讲述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人生的传记电影,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这并非是一部纪录片,因此与真实故事可以有区别,也有艺术和情节冲突上的加工,但电影是有其他皇后乐队主唱参与制作的,也不会离真实太远; 其次是,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弗雷迪·莫库里的故事,而非整个皇后乐队的经历记录,因此故事角度始终集中在主唱个人身上,故事也在最后的演唱会高潮中终结,乐队其余人员并没有太多的戏份。 在这个基础上观影,笔者认为《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相当明显的电影。 在第91届奥斯卡上,《波西米亚狂想曲》最终斩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四项大奖,从获奖情况来看,也不难看出这部影片的优点侧重所在: 传记类电影在最佳男主/女主这一奖项上向来有优势,本片主演拉米·马雷克的表现也无可指摘。另外三个奖项均属于技术类,两项声音相关的大奖毫无悬念被收入囊中,其实也表示了看这部影片的最大享受,或许是在高质量影厅里的听觉盛宴。 笔者在杜比厅中观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效果惊艳。据一位同时看过IMAX版本和杜比版本的朋友所说,IMAX厅的效果也相当不错,与杜比厅相比并没有高下之分,因此观影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去IMAX厅观看,更宽广的银幕也有更强的临场感,也更能体会电影所展示的皇后乐队演唱会的现场魅力。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优点显然在于这种对待技术细节的精益求精,效果完美惊艳。在最后的LIVE AID演唱会上,弗雷迪·莫库里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钢琴音符,唱出“mama”的开头时,我坐在影院中热泪几乎夺眶而出,那种由于音乐所展现出的的热烈情感激发出一种纯粹的情绪撼动,这种体验是很少能够体会到的。 电影用最后二十分钟完全复刻了现场的LIVE AID,但同时,也就是这最后的完美高潮拯救了整部电影。 上文说到,《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电影。优点在于音乐等技术细节,演员表现等硬实力方面几近无可指摘,配合现场的音效几乎等于看了一场高质量的演唱会; 但我认为缺点在于:第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种种设置没有跳脱出一般传记电影的桎梏,在剧本设置上仍然执着于经典的集结——高潮——决裂——低潮——最后的爆发 这样的套路之上,据我在观影之后查看的资料来看,弗雷迪·莫库里至始至终没有像电影中那样与乐队其他成员产生那样强烈的冲突和决裂,但电影为了营造出剧情的起伏氛围,显然做了很多处理。 不能说这样做不好,只是平庸了些,我认为《波西米亚狂想曲》其实可以不必那么迁就大众,上限原本可以更高一些。 第二点就比较奇怪了,《波西米亚狂想曲》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因此对它的剪辑水平进行批评显得有点自不量力,但以我个人的真实感受而言,《波西米亚狂想曲》 的剪辑实在称不上高明,甚至拖了电影的后腿。上面提到电影的剧本相当常规,但《波西米亚狂想曲》反而将故事讲得并不利索,节奏也并不流畅,场景的切换也只是一般水准。 比起同届奥斯卡的《黑色党徒》等片,我实在看不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剪辑好在哪里,也许是删减的问题,也许是我欣赏水平有限。 从这些角度来说,以传记片的要求来看待《波西米亚狂想曲》,故事角度实在称不上一部出类拔萃的传记电影。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在观影之前,我对于皇后乐队的了解相当片面,一方面我非常喜欢《Bohemian Rhapsody》和《We are the Champions》等几首歌,但却对乐队成员的历史丝毫不知。但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仍然忍不住为之感动、落泪—— 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充溢了观众的内心。对于弗雷迪·莫库里的天才、细腻、敏感、勇敢、热情,最终都融化到了那一场盛大的现场演唱中,《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深谙这种情感共鸣的强大,不遗余力地打造了最后二十分钟堪称绝笔的演出,引爆了所有人心中的狂热和深情。 也是因此,在走出影院之后,或许很多人的心中想到的是这样一件事,并为之哀痛不已: 此生,我们已经没有机会亲临弗雷迪·莫库里的现场了。 (魔鬼影评系头条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