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是隐喻_电影速记(vol.2)

2022-5-16 18:58|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2| 评论: 0|原作者: 优质专栏UP主文章精选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9-21-52-43-77487692634100-卢诗翰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世间万物皆是隐喻|电影速记(vol.2)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19489

meta-col

电影

view

512

like

16

comment

1

time

2018-6-21

作者

魔鬼的赞歌

头图

正文

「电影速记」是我的一些电影短评,以细微观感为主,电影分析次之,不会是长篇大论的影评,而是一些片段的集合,希望能给大家观影带来一个情绪的切口。

每月写一篇,这是第二期。

世间万物皆是隐喻

——《嘉年华》《我不是潘金莲》

「世间万物皆是隐喻」这句话出自歌德,又被村上春树拿到《海边的卡夫卡》里,借书中人物大岛之口道出。我一向觉得这是一句绝妙的话,而「隐喻」这项工具,也是文艺作品的重要魅力之一,电影尤甚。

电影是复合性的艺术品类。包含了视觉、听觉、文学戏剧等多重要素,「隐喻」使用的便利和范围之广,几乎可以包容一切。

「隐喻」的目的有多种,大类无非是为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或者把不能直说的话换个方式来说罢了。

前者而言,佛洛依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论从科学角度而言佛洛依德理论如今已经如何落伍,但影视、文学作品的角度而言,佛洛依德理论所具备的隐喻美学已经被完全发扬光大。从寂静岭等日式恐怖到异形等怪物设计,性心理的暗示都有着重要地位,也是这些电影设计的魅力来源之一。

《寂静岭》中的三角头


这种通过某种“物”表象之下所暗含的东西来寄托作者的想法,无疑是隐喻的最通常用法。

《嘉年华》中巨大的梦露雕像以及它所经历的故事,也正是此类隐喻。但不止于此,《嘉年华》中不同年龄层的几个女性人物,也很可能是另一个层面的隐喻——她们很像是同一个人所经历的不同年龄段,在同样卑劣冷酷的世界里,最终变成了残忍的“殊途同归”。

片尾镜头更是充满了难以直言内涵的情绪,像是希望,又似绝望。


《我不是潘金莲》则是另一类隐喻,话没办法直接说,只好拐着弯说。在我眼里这其实不算一部好电影,节奏缓慢,演员表演更是诡异,圆画框虽有美感,但到底是没能表达出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触摸不到实质,对于冯小刚而言,这些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或许都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界。他想在晚年做出一些符合大师身份的作品来,但又没办法与市场现状和商业利益剥离开,什么都想占着。

可惜的是,还真没有多少人在冯小刚的位置上,愿意去做他做的事情。相较于其他多数国产电影而言,《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已经非常难得了。

因此我觉得可以对冯导宽容一点。


商业大制作电影,没有惊喜的起转承合

——《复仇者联盟3》《侏罗纪世界2》

最近两部卖得最好的好莱坞大片,属性都是一样的系列电影,漫威系列自然不必说了,把电影拍成了美剧,前前后后十多部独立电影加上《复联1、2》的铺垫,《复仇者联盟3》的基础实在强大。

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表现越来越稳健。《复联3》堪称这一类型的爆米花电影的极致,所有剧情、台词、画面都在为漫威电影宇宙这个大品牌体验服务,略去了几乎所有可能带来冷场和昏睡的电影桥段,而故事上又显示出了多层次的内涵:

乍看来,《复联3》几乎可以说剧情为零,无非是灭霸收集宝石的过程和英雄们上半场的惨败;不过经过细思,又能发现这种安排的缜密有序,每个角色的行为与其人设完美一致,是一种极简又有很多可供挖掘的电影细节风格。


我对《复联》和整个漫威宇宙的感觉是,我喜欢这个系列多数电影在院线里的表现,下限很高,值回票价的概率大,但我同时也认为,漫威系列构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现代商业片的操作方式,这又是比较糟糕的一件事。插科打诨的搞笑风格+高水平视觉特效+系列电影联动,其实很容易就审美疲劳了。《复联3》结局定下的基调意味着下一部翻天覆地的重启,我更希望漫威的风格也终结于复联3下集。

至于剧情,很显然转折点在于两个:奇异博士看到未来之后的态度转变和行为,以及洛基莫名其妙的死亡。

前者,奇异博士从开始明说在宝石和钢铁侠之间会选择前者,而在看过未来之后面对灭霸主动交出宝石救下钢铁侠,显然这种结果正是奇异博士看到的唯一一次成功的前提条件。洛基出场立刻便当,不像他在整个漫威电影里的设定,我怀疑他并未死亡,也许如网上分析所说假扮成了班纳,以此来解释班纳无法变身成为绿巨人。但我怀疑漫威会根据舆论的发展来更换《复联3下集》的结局,所以大家的猜测很多都是徒劳的。


看过《侏罗纪世界2》后,我想,得,又是一部挖坑之作。剧情为续集服务,强行扯上基因技术威胁、恐龙智慧和克隆人的组合,极大地拓宽了后续剧情的发展。至于电影本身,还是:

紧张激烈的前三分钟——寡淡的冒险组队前戏——队友反水转折——主角死里逃生——反攻——挖下一集的坑。

这种起转承合真的太普遍了,套路同质化严重,看点也只剩下怪兽和特效了。


坚持、执着、还是病态?又或是「THE ZONE」?

——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的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男配角三个奖项。从所获奖项也不难看出这部影片在技术上的出众之处——出神入化的剪辑和音乐。而抛开技术层面来看这部影片的故事,我发觉评论无非集中于暗黑励志或者是虐待狂老师两个方面。

电影至少表现了励志电影的黑暗面——当这类电影的主角不再是温文尔雅、道德高尚的“好人”,当“师长”的角色由勉励学生谆谆教诲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粗暴狡诈的虐待狂,又将会怎么样?


这部电影所展现出的过程和结果无疑是偏激的,但却很难斥之以“虚假”之名。片中的魔鬼教师弗莱彻和自虐癫狂的少年安德鲁,自然是戏剧化夸张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处理,但这部电影本身所讲述故事的平民版,却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

为了达成某个训练目标,不断对自己施加压力甚至达到自虐的程度,直到最终突破原本界限的那一刻,体会到最纯粹的狂喜。

至少我是有这种体验的,甚至我认为,对所有资质并非天才、意志力却较强的人来说,这是变强的最佳途径。这种感觉就像是长跑训练或是做平板支撑,你把自己虐得越惨越痛苦,收获的也越多。甚至这很像《挪威的森林》里永泽的态度,对自己狠到可以生吞蛞蝓,名言是「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当」。

而对于电影结尾的那场极致鼓点表演,我更倾向于抛弃理性后达成的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这让我想到《黑子的篮球》里「THE ZONE 」的概念,达到这一境界之后的球员会大幅超越自己平时的极限水平,也是被外在压迫至极限后的新境界,其实并不难理解。

《黑天鹅》最后的完美表演,达到极致与疯魔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或许也是同样的逻辑。

总之,不管如何理解,《爆裂鼓手》都是一部极为精彩、内涵很深的电影,观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不管对谁来说都值得一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