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星驰标签下两部喜剧之王之差:电影时代语境的变迁 标题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504645 meta-col电影 view16.8万 like3669 comment780 time4-22 作者魔鬼的赞歌 头图正文在前几天重新看了一遍《喜剧之王》后,很想为周星驰电影的现状写一个点评,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众所周知,在春节档的厮杀中《新喜剧之王》高开低走,迅速断崖式落败,斩获的票房只是《流浪地球》的零头,距离上映前大众的期望甚远。毕竟此前同样没有周星驰出镜主演的《美人鱼》和《西游降魔篇》都有不错的票房成绩,在《新喜剧之王》神话破灭前,周星驰的金字招牌无疑称得上是票房的保证。 《新喜剧之王》为什么会口碑这么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隐藏在夸张中的现实首先我们来聊聊《喜剧之王》为什么能大卖,且是经典。这部电影也是贺岁档上映,并且以2984万元的成绩成为了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 单从电影的整体质量来看,《喜剧之王》其实有不少缺点。后期剧情发展节奏的混乱、乱入的薯片广告,与周星驰的其他电影相比从电影拍摄技法来看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亮点。相比之下,《功夫》这样的周星驰后期电影显然是更为成熟的商业片。 但《喜剧之王》的无可替代之处在于,它在情感上的力量几乎超越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标签下的其他所有作品。经过这么多年,我们都已经看到周星驰隐藏在喜剧外表之下的悲剧底色——《大话西游》里的那个背影,《破坏之王》里那个外卖郎,《食神》里那个落魄的厨师,在各种花样的搞笑桥段之外,这些角色往往会带给观众深一层的思考和感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长大之后再看周星驰电影,越来越觉得悲伤的缘故。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喜剧之王》更是其中最为残酷的一部。笔者曾经在周星驰的文章中这样形容这部电影: 真正成功的喜剧都是包装起来的悲剧。这在《破坏之王》里已经有了小段的表现,而在《喜剧之王》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里,周星驰开始完完全全地讲述了一个令人泪下的故事。生活的无奈,遭受现实践踏的爱情,这些带刺扎人出血的锋芒被周星驰用一种略显残酷的戏谑包裹在了喜剧的外壳里。 因为我们自己,也逐渐经历了那样的爱情,也逐渐成为了那个被打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或许也从高处跌落,体验了种种苦辣酸甜。 人设大于人性,还是人性大于人设?因此,我们先不谈新版电影好不好笑,首先从「悲剧」这个层面来解读两部喜剧之王的差距。 尹天仇与柳飘飘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周星驰电影中最动人的爱情戏之一,个人认为与「现实」二字是分不开的。 虽然在《喜剧之王》里也有很多夸张的搞笑桥段,超现实的表现方式,恰恰是周星驰诸多无厘头电影的特点,但《喜剧之王》更为扎根于实际,这是因为其「自传」性质决定的。 尹天仇在片场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很大程度上也是周星驰所经历过的,只是经过了夸张化的处理。摆在这对情侣面前的,不是什么天大的玄幻问题,而是市井社会下小人物的窘境—— 一个穷得铃铛响的龙套演员,一个被渣男欺骗的小姐,他们在社会的重压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但他们又是如此地真诚、可爱,正是因为尹天仇处境如此不堪,他说出「我养你啊」时那个镜头,才成为了「世界名画」。 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所谓悲剧。当然,不过分解读的话,《喜剧之王》同样没有在剧情上贯彻到底,贺岁片的底色仍然给这部电影塞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无厘头外壳下的「现实」能够感动许多人,在于尹天仇和柳飘飘角色的真实感。 比如相似的人设——同为天天捧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戏痴,尹天仇与如梦是有很大区别的。 尹天仇在影片中没有父母亲人,身边的狐朋狗友也没有一个有兴趣理解他、懂他在做什么的。这其实是一个人设的基石——他的形单影只和精神层面都为他塑造了一种绝对的孤独感,而走进并打破这种孤独的柳飘飘,就成为他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人。 而如梦呢?她有闺蜜、有男友,有完整的家庭且生活在一起,这样更为现实的设定并没有为角色带来真实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疯癫」的即视感。观众会认为如梦是个没心没肺的白痴,而不是一个沉迷于演戏的孤独者。 因为疯魔的「戏痴」,和所有人都不在一个频道,给他太多人物背景关系反而丧失了「戏痴」人设的真实性。因此如梦的人设,并没有像《喜剧之王》里成为叙事的灵魂,反而成了一种枷锁。 仿佛她就是顶着一个「戏痴」帽子在演戏,各种不合时宜的场合,父亲大寿什么的她都是沉迷于自己世界。而尹天仇呢?他就没有出现在那些场合中。 这种人设的矛盾、出戏,并非只是编剧和演员的问题,笔者以为有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这个时代观众欣赏电影的语境已经变了。 港式「无厘头」的消散我们要明白的是,让当时的周星驰获得票房和掌声的,并不是这些电影中的悲剧。周星驰后来说“事实上,我是一个悲剧演员。” 而他拍的这些悲剧,无不是以「无厘头喜剧」的标签传递给众人,为世人所追捧的。 所以在我们探寻今天《新喜剧之王》票房的失败原因时,不得不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周星驰搞笑的功力退步了吗? 个人的答案是,有一点,但不是主要原因。 如果单从喜剧笑点设置来看,《新喜剧之王》也算密集,但总觉得不如周星驰之前的电影好笑——这一点非常奇怪,我们不觉得香港电影时期那些乱七八糟的鬼马桥段出戏,搞笑桥段没有那么夸张的《新喜剧之王》,反而总令人进入不到笑点中去。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无厘头」电影的特征,笔者认为是:「氛围」。周星驰的喜剧表演是非常夸张的,桥段更是各种超现实,但这并不让观众出戏,而是接受了这种全新的电影「氛围」,包括周星驰在内的所有演员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没有人置身事外。 周星驰夸张吗?吴孟达、莫文蔚这些配角、导演、场记、洪爷这些龙套也同样夸张。甚至可以说,彼时的香港电影有很多都是这样的风格,他们整体配合所形成的这种「氛围」是完整的。 而《新喜剧之王》则没有这样的完整的「氛围」。如梦的父亲是这部电影中贡献最佳演技的角色,但当他摔碗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周氏电影的那种反差,而是一种不同频道的插播感。 也就是说,《喜剧之王》里所有人都是夸张的、疯癫的,尹天仇和柳飘飘则从疯癫中用成长来接近现实,并以此动人; 而《新喜剧之王》中,身边大多数是正常的、符合当下影视作品人设的,如梦则顶着疯癫的帽子,反而变成为了人设而人设。 这是电影语境变迁下的无解一题。只要看看如今港片的推陈出新,就能发现除了周星驰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人试图去重现「港式无厘头电影」了。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周星驰本人的出演,一切都减分了太多。如果说无厘头语境的消亡,那并非从近两年才开始,但在《功夫》甚至是《长江七号》中,我们并没有这样明显的感受。 这也是我认为,周星驰的演技或许远远超过了大众的认知的原因。 周星驰的性格中是有很强的悲剧色彩的。他之所以能塑造出那么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必然有他自己生活经历的独到理解。 我之前写过: 沉浸在电影里的周星驰或许从未真正长大。这个长大的意义不是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成熟,而是那个心理变化的节点、是那些我们曾经相信然后丢失的种种纯粹: 纯粹的爱情、纯粹的善良、纯粹的理想、纯粹的坚持。周星驰的电影里,永远少不了这些。也许在现实里的周星驰早已不是《功夫》里的少年,不是《破坏之王》里的外卖郎,不是《喜剧之王》里的死跑龙套的,但他的所有纯真却在电影里得到了永生。 他固执地重复塑造他的理想世界,有着种种缺点真实的自己和那些包容爱着他的人。就像他电影里扮演的那些缺点满地的小人物,和那些总是爱上他的从不后悔的女主角们。他是如此用力地、用无限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塑造那些他自以为的不完美。 或许周星驰电影中的那些美好结局,与隐藏在结局前的种种生硬转折,代表了他对很多事情的悲观看法,爱与被爱,或许从来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