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少女死亡的时候,你就只想哭泣吗?

2022-5-16 18:58|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2| 评论: 0|原作者: 优质专栏UP主文章精选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9-21-52-43-77487339604800-卢诗翰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当少女死亡的时候,你就只想哭泣吗?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733743

meta-col

动漫杂谈

view

3.6万

like

1071

comment

302

time

5-22

作者

星野喵0ww

头图

正文


如果有一天那些可爱的少女在你眼前死去,你会有着多少撕心裂肺的感受?


从《四月是你的谎言》到《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原以为无论是“小薰”还是“面码”,当她们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之后,留给观众的就只有想要哭泣般的疼痛。

直到《多罗罗》放映到美绪死亡的那一话之后,观众的留言弹幕才让喵0觉得其实大家对于美少女的情感远不是一个仅仅想要哭泣,那么简单。

在专门讲述关于美绪故事的“摇篮曲之卷·下”的页面里,很容易发现当美绪最后用尽力气唱出那首被称为《赤い花白い花》的歌谣时,观众的留言基本都是充斥着各种几乎要流泪般,悲伤,难过,痛苦的氛围。

这是相当直观的感受。

然而如果稍微留心下就会发现,除了在弹幕上,评论区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好像并不全是这种泪目的感觉。一些冷静甚至可以说理智般对于美绪,百鬼丸,以及他们所处的冷酷社会的指责与分析也有不少。

以及在一个2w点赞的评论“美绪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其实是一层不染的白色”下,观众给出的各种自闭,惆怅的回应。

似乎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那些令人怜爱的少女在动画中死亡时,观众的情感层次是呈现多维的,有着相当广阔的光谱。既有对于角色本身悲痛的感性情绪,又有对故事背景理性思考的批判,还有宛如惆怅般凄美的感觉。

这是一个微妙但是有趣的话题:在常识中,每当角色死亡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感情是简单的,但是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并非如此。

认知心理学曾在“情感框架理论”(Clore-Ortony scheme)中将观众们对于艺术作品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做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换言之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动画是如果利用少女们的死亡,一层一层唤起我们复杂的情感层次,最后让角色刻骨铭心的。


所有悲伤的开始都是从少女们倒下的那一刻出现的


如果想让观众做出情感反应,最起码要通过故事冲突制造导火索。

而美绪死亡的那一幕刚好就充当了这个链条。

实际上对于影像作品,我们最初的情感反应是针对画面里的各种现象。换句话来说,剧情发生什么,相对应的我们就会直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在《多罗罗》中,美绪唱着《赤い花白い花》倒在武士们的刀剑下,我们就会下意识的直接对这个现象做出精神表达,这是最浅层的也是最直接的。就好像在夏初午后吹着海风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好友受伤的消息,我们内心会做出什么样的反馈?正常来说自然是悲伤,难过,甚至是想要哭泣。

情绪就是如此,存在于眼瞳里的视野里发生了什么,心中就会直接出现一个感性的对照,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悲伤还是无聊。

所以呢,才会像上面提到的,美绪死亡的那一刻,弹幕里“难过”,“呜呜呜呜......”的表达大量出现。

同样的我们在《四月是你的谎言》里,小薰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也可以找到相当多雷同的情绪表达。

让动画中美少女死亡成为诱发观众情绪的导火索相当重要,如果不通过这样的现象来引发上面这些直接的感性情绪,那么更深层的感动,让角色刻骨铭心也就无从谈起。

只是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少女们死去?

毕竟方便!

情感维度模型提出了一个简单看法,观众能够接受的情感变化范围必须是连续的,也就是从“愉悦”到“非愉悦”,从“激活”到“非激活”,在这上面平稳过度的话,我们的情绪就不会出现任何剧烈的反应。

换句话说,即使美绪的死亡是既定的,但是能够通过漫长的时间来讲述,而在这个过程中百鬼丸也能够陪伴着美绪,安慰她,甚至能够完成她的一些梦想,以及不会让她再承受这么多的苦难,那么“美绪死亡”这个悲伤的终点就会被漫长的时间不停的稀释,让观众一点点的接受,消化。到最后真的发生时,也就不会有太多激烈的情绪反应。

只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样,动画就是不想让我们的情绪在这两个维度平稳过度。

《多罗罗》中,前一秒美绪和百鬼丸等等角色还在一起有着日常生活(观众精神愉悦的欣赏这个画面,且激活他们内心关于故事的美好幻想),下一秒回过神来就发现美绪突然死掉了(愉悦画面忽然崩溃,美好生活幻想激活也转瞬失败)。

这种“突然死亡”的剧情手法,宛如使角色直接跌入谷底,丝毫没有给观众任何准备,征兆,和进行稀释的时间。突遭横祸般,观众的大脑肯定是不知所措的先短暂空白,之后接受不了,失控,情绪动荡,诱发大量感性情绪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于是,想要“呐喊”的声音又跃然纸上


“悲伤”,“痛苦”,“想要哭泣”,观众在通过角色死亡这个现象获得了直接的情绪反应后,一个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在文章开始,喵0提到除了弹幕上出现的感性反应,在评论区中还有着大量对美绪表示心疼,可怜,以及冷静甚至可以说理智般对于他们所处社会的指责与分析。

这些与感性无关,与悲痛无关,与悼念无关,甚至充斥着强烈的批判意味。

其实,“情感框架理论”(Clore-Ortony scheme)认为这是观众情绪的更深层表现。我们在观看动画的时候,视线是先放在“美绪倒在武士们刀剑下”这一幕当中的,之后视线就开始移动到承载这个事件的角色身上,毕竟剧情都是由每一个人物承担和引发的。

这就使得观众的情感层次向更深推进。

动画里美少女突然死亡,观众在产生短暂悲伤之后视线会快速移动到这个角色身上。如果发现整个角色并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来支撑观众自我宣泄的情感,那么这个角色必然就会很快湮灭在记忆当中,不被铭记。

但是很多感人的动画角色,宫园薰,神尾观铃,四方茉莉,栗山未来,美绪等等,她们本身就被塑造的极具有人性魅力:心地善良,单纯,善解人意,即使承担着被命运捉弄般难以改变的苦难,但是依旧不愿意放弃希望。为此她们死亡后,将视线放在角色身上的观众,必然会回忆起角色的种种经历,进而对这些少女产生怜爱,可怜,心疼,同情的内心,之后通过评论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也是自然而然。

我们在第一层次上直观感性的悲痛,就会因为第二层次中我们回忆起角色本身,产生各种情感,进而得到理所应当的支持。

明明少女在深渊下已经这样挣扎,还没有获得一点点美好和希望。之后转瞬间又被突如其来的命运所吞噬,如此可怜的经历,必然会让人哭泣吧。

然而这并不是第二层次的情感全部,实际上观众在感受到角色本身的时候,就已经触碰到故事的设定层面,基本掌握了剧情全貌。于是我们就会对这些内容做出自我判断,是认可这个现象以及背后的一切,还是反对和唾弃;是否定或者赞赏,还是羞耻,敬畏等等,这就上升到了一个理性批判的维度了。

在《多罗罗》中,围绕着美绪发生的所有剧情,本质都是战国时期惨无人道的社会所致,受到命运大环境的掣肘,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反思。为此评论区里出现大量对于历史社会的抱怨与批判,也就变得自然。

这样的情感表达同样出现在《冰菓》当中,因为“ice-cream”本身就是千反田爱瑠的舅舅当时被迫成为学生“领袖”,但是被开除学籍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同学站出来帮助他说话的象征。所以在这里,无论是动画里的千反田还是动画外的观众,掌握了事件全部后,除了悲伤更多的肯定就是对同伴的失望和想要呐喊的不公感。


最终,在哀凉之后还有惆怅


就像一开始写出的例子那样,很多观众可能还会表现出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不算太悲伤,不是很痛苦,但是看完之后总感觉自闭,惆怅,让人一直有着对这部动画的思绪,久久不能走出来。这其实就是“情感框架理论”(Clore-Ortony scheme)的第三层,跳出角色故事本身,体会到作品本身的文化情感。在动画中这种情感就是在命运的背景下,日式作品里散发出来的物哀和惆怅。

物哀是一个经常说到的话题,本身也很好理解。物哀的唯美感就在于“樱花以5厘米的速度飘落时,却把最灿烂的一幕展现给了大家。”

凋零却完成了价值。

同样的,因为日本文化体系本身就有着太多中国的影子,所以惆怅大抵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

深沉却委婉,悲凉却淡治。

所以每当少女死亡的时候,动画刚好就体现出这样的文化情感。

麻枝准可以说在这个上面给大家写出了很好的剧本。

在《AIR》最后,失去观铃的晴子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撕心裂肺的感受,而是充满笑容般看着小镇上的一切,远海和天空。

她在独白中也不是没有感受到哀愁,只是在《AIR》的设定里,观铃的命运是写在千年前,夏夜尽头的另一个世界下。为此,即使人类的力量再庞大,但是面对漫长的时空还是过于渺小了,无法改变,无力救济,于是就只能去接受。

接受这个命运,但是却不放弃让眼前的观铃感受到幸福,将少女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所以即使观铃最后离开了世界,但是她的死也是“满足性的死亡”,她感受到了一切应该有的亲情和温暖,所以人生就算消失了,但是却没有遗憾。

“物哀”之下,观铃虽然死亡,最后一幕还是充满了人生应该有的所有价值。

同样的,在《Clanned》,《AngelBeats》,《Sola》,《未闻花名》,《漆黑子弹》甚至在那个题目过于漫长的《末日时在做什么?有没有空?可以来拯救吗?》这种方式都有出现。这些动画中的少女们,最后都是带着笑容接受命运。

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惆怅”感就开始迸发出来。

这些少女们本质是有着悲惨被诅咒的命运和短暂幸福的人生两重桎梏。为此,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一方面会抱怨如果没有这样的命运,这些少女继续幸福生活下去该多好!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会自我安慰于她们几乎如夏花般灿烂的死去,所以并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是完整的。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就如同胶着的线绳般“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停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最后就变成既想让我们表达悲痛,又不停安慰我们抑制悲痛,进而不知所措般惆怅。

只是《多罗罗》却是惆怅表达的另类。

美绪自然也被赋予了一个几乎不能改变的命运,但是关于她的人生并不是不能救济的。特别是遇见了百鬼丸他们之后,完全可以走向幸福,最起码在美绪认为自己灵魂是肮脏的时候,百鬼丸可以告知真像来帮助美绪减少人生遗憾,变得满足。

但是突入起来的死亡,让这些救济变得无效。

她的死亡是“不被满足的”,人生充满着遗憾。而观众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中,因为大家的视野里,剧情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告诉美绪灵魂的颜色,也可以看到百鬼丸对她的“表白”,让她即使是离开世界,人生也是完整和幸福。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死亡阻碍了这一切,无论观众想要发出多大的呐喊,但是这个通道被堵死,美绪永远都听不见。为此,观众设想的要表达的一切也就只能永远埋藏在自己心中再也无法述说,停留在脑海中。

最后凋零成为“美绪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其实是一层不染的白色”,如此评论!


最后依旧感谢大家阅读,点赞,关注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