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深入灵魂的热爱 标题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814236 meta-col学习 view311 like42 comment11 time6-5 作者如树如风 头图正文有一种器物,诞于华夏大地,历经千载时光,绽放着让世界瞩目的美丽。 有一种器物,凝匠人之心血,塑民族之精神,具象了令子孙自豪的名字。 有一种器物,源自泥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历七十二道工序,终夺造化之灵,成天工之作。 瓷。 瓷,源自泥土。 为了将矿石制成瓷泥,制泥匠人们会先用铁锤将矿石敲碎,再用水碓舂打成粉。之后,这些粉末还需要经过淘洗,过滤,沉淀,搓揉等一系列步骤,才能成为无杂质,少气泡,水土配比均匀的制瓷原料——不(dun,第三声)子。 时至今日,手工瓷匠人们依然偏爱用传统方法制成的不子。究其原因,除了手工制成的瓷泥韧性更好,烧制出的瓷器更结实之外,或许也在于那份成泥之初就通过匠人双手融入瓷土的,对手艺传承的敬畏之心。 瓷泥成形,始于拉坯工匠与利坯工匠手中。 小件拉坯由单人完成,大件拉坯,则必须多人合作,齐心协力对抗数百斤瓷泥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并在此过程中,用双手去仔细感受泥坯的形状,厚薄,均匀。 拉好的泥坯,经过晾晒风干后,来到利坯匠人手中。通过各式利坯刀,匠人们可以把泥坯修到毫米薄厚,即"利薄胎"。这样烧出来的瓷器,会呈现出玉石般的晶莹透亮之感。 但泥坯越薄,离失败的距离就越近。因此,所有的利坯师傅,都要在无数次失败中一点点积累经验,一点点打磨自己,不断追求手艺的精进。 就这样,一积累就是几十年,一打磨就是一辈子。这份用一生时光做好一件事的器度,在泥坯成型时,就已融入了瓷。 制瓷的最后一步,是火。 熊熊窑火淬炼之下,合格的瓷器百里挑一。其他的,砸碎,深埋,不得流出。 很多人看着满地的碎瓷片,会觉得可惜与浪费,毕竟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汗水与心血。但正是千百年来无数手工瓷匠人对精益求精的坚守,才在铁锤一次次无情挥动间,凝练出一种历千年而不衰的美,锻打出一个民族最鲜明的符号特征。 那一炉熊熊燃烧的火,由柴窑,到煤窑,再到天然气气窑,经历了无数次演变。 但不变的,是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瓷器。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裒玉锦城传”的邢窑,从“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汝窑,到“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的建窑,这些天工之作将与歌颂它们的诗篇一起,代代传承下去。 而比瓷器更珍贵的,是拉坯匠人的团结协作,利坯匠人的执着坚韧,烧窑匠人的精益求精......这些匠人精神,早已在上千年的制瓷过程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骨,化入了我们文明的魂。 这就是我深入灵魂热爱的,瓷。 本文选取题目:2015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试题,原题如下 (头图来自纪录片《手造中国》) |